如何解除修出离心与经济发展思想之间的矛盾?
  喜迎十二大 今天是 2024 4 26 星期五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འདི་ནས་ང་དང་གླེང་མོལ་བྱ།
首页
学校简介
校园文化
教师风采
学生乐园
图书馆
人物专访
走进社会
招生就业
在线留言
导航 首页» 教学风采» 教师论坛 »如何解除修出离心与经济发展思想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除修出离心与经济发展思想之间的矛盾?
编辑者:  卡谢拉甲措 时间 2016-01-03浏览: (19107)来源: 本网站打印

如何解除修出离心与经济发展思想之间的矛盾?

班字尔慈智加措—著


      有 一天,我的一位汉族朋友带着他一位从事企业的同学来见我,并对我说:“这位同学,不仅略有学问,而且对佛法也很感兴趣。今天他有一些困扰他多年的疑问,要 向您请教,能否发发慈悲,给他一次宝贵的机会?”于是那位企业家很有礼貌地做了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他的态度使人感觉到,他应该是一个人品与学问略佳,而 且不贡高我慢,然能干大事的人。于是我也同意和他沟通一次。下面是我们俩的对话,若有兴趣,不妨一阅:


(1)问:请问对一个真心想学习佛法的人来说,首先必须观修的有哪些法?

答:必须观修法的是出离心、菩提心及清净见等三主要道。

(2)问:您可以解说一下三主要道的基本概念吗?

答: 可以。通过观修认识到以苦、集二谛所摄的轮回过患,并了知涅槃功德而厌离总别轮回,欲求涅槃的真诚心,叫“出离心”;如自己厌离轮回,欲求涅槃那样,等虚 空之一切如母众生追求安乐的心情也一定与我相同,所以从内心决定我必须要饶益他们。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我不具备解救他们的能力,唯有成佛才能把一切众生安 置于究竟安乐境界,因此,我必须为利益一切有情而欲求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叫“菩提心”;清净见可以分两类,一是世间清净见,如洞察因果不爽的智慧;二是 出世间的清净见,如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即证悟甚深空性智慧。而在此处所说的清净见,主要是指后者。并非因为是佛教自己的见解而称之为“清净见”,而是因 为它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叫“正见”或“清净见”。


(3)问:通过您的开示,我也略知一二了,非常感谢!但是关于菩提心与清净见的修法,对我而言极为深奥难懂。因此,暂时我不想与您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关于修出离心这一问题上,我还有一些疑问,不知可否请教?

答:好啊。当然可以。

(4)问:为何学修佛法首先非修出离心不可呢?请开示。

答: 其实这个问题与修行者自己的修行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你学习佛法的动机,仅仅是为了获得现世的名闻利养,那就不必要修出离心,但这样的修行是不属于正 法的修行;如果你学佛修行是为了获取来世的世间安乐,属于下士道的修行法类,而对于这样的修行也不需要修出离心,但它依然不属于清净的正法修行;如果深知 三界轮回都没有超越苦的性质,而你是以超脱三界、证涅槃为最终目的而学习佛法,那么,当然无庸置疑,实属清净正法的修行。但是对于这样的修行必须是以修出 离心为前提条件的。


(5)为什么对于这样的修行必须以修出离心为前提条件呢?请开示。

答: 《中观宝鬘论》中说:“先增上生法,后生决定善;”正如文中所言,凡是具有智慧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外乎现时之增上生及究竟之决定善两类。而唯有决定善才 是一个真正学佛修行者的终极目标。《宝鬘论》中说:“增上生即乐,定善为解脱。”如文中所言,人和天之身心相续所摄的乐受和舍受等称之为“增上生”;以通 达无我的智慧,永断苦集的离系解脱果为“决定善”。也就是说,人天安乐是增上生;解脱成佛是决定善。如果你想获得究竟的解脱果,那么修出离心即是不可或缺 的。

(6)愿闻其详。

答: 如上所说,所谓出离心,就是指厌离轮回苦集二谛,追求解脱涅槃之心。如果你对轮回生不起厌离心,那么不可能生起脱离轮回的心,如果不生起脱离的心,那么就 不可能脱离轮回的痛苦,这是其一;其二,你虽然厌离轮回,但是不知道涅槃的功德,那么你就不可能生起追求涅槃的心。也就是说,不修厌离轮回而追求解脱的出 离心就无法解脱。所以,想解脱,必修出离心。


(7)问: 谢谢!确实觉得句句在理。但是我还有一些些疑问,趁此机会必须要向您请教,若有冒犯之处,请多多谅解。若按佛法,正如您以上所说,出离心的修持确实极为重 要。毫无疑问,修出离心,当然离不开“少欲知足”。但是在科学和经济都发达的西方人认为,“少欲知足”,是属于懒惰、懈怠、退缩、消极的一种心理,如果提 倡这样的思想,会有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那么我想问一下,实际上,佛教中所说的“少欲知足”,是不是属于懒惰、懈怠、退缩的一种心理?如果想学佛修行,是 不是必须把社会与经济发展当做最大的敌人来看待?或者有两种思想之间,不令发生冲突的一种正确方法?我问这样问题,并非有意要冒犯您,或者不恭敬您,而是 我真的不知道。但我很想知道到底该如何面对这些貌似冲突的问题。希望得到您的开示。

答: 你的问题问得很好。其实这些问题并非你一个人的问题,还有许多汉族同胞,和很多西方朋友也有类似的疑问,而且他们也问过这样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有自称为 佛教徒的人群众当中,也有些一人认为,如果要想让社会与经济得到发展,那么,必须要舍弃佛法,而想修法,那么必须放弃经济发展。那么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觉得正式要回答佛法中所说的“少欲知足”,是不是属于懒惰、懈怠、退缩,消极的一种心理的问题之前,搞清楚这些名词的真正内涵,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少欲知足】的含义:在这凡夫世界里,根本不图财的人是极少的。可以说,享用无尽的财富,是大多数人内心最强烈的的追求之一。假如一个 人拥有财富,则会获得富人之誉而得众人之上座;如果一个团体拥有财富,就意味着权势和力量,不管是想干一件好事,或者坏事,都能轻易消除种种障碍;如果一 个国家拥有无尽的财富,那么就意味着具备了操控天下最主要的一种条件。因此,世人把财富当做自我价值证明的外在尺度。二千一百多年前,司马迁用两句话总结 世人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就是说,世人最终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另外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虽有多种解 释,但有不少现代人用这句话来论证,自己不惜一切代价而求财的做法是天经地义的。在经济学理论中如何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所以 在许多现代人眼里,财利是最重要的。

我深知,我们处于这样一种社会和环境,面对持有很多金钱至上的理念者,给他们讲“少欲知足”,当然很难听进去。因为在他们的内心,人应该求财的理念,已根 深蒂固了。其实这些都是不了解整体佛法所造成的,因为佛教破斥的对象,并不是财富本身,而是一切都以财为主的贪欲;佛教并不反对如法求财的正命生活,而是 反对以觊觎引起的那种非法求财的邪道。

不管你信不信佛教,如果让自己的贪欲无止尽地发展,那么可以肯定,其结果必然是痛苦的。如果不能驾驭自心,物质财富会成为自己最可怕的敌人。所以,佛教为 了避免发生不堪设想痛苦,常常劝人要“少欲知足”。难道不切实际吗?我们每天在我们周边都能看到或听到,有人为了钱财出卖灵魂的事,以此类推,为了钱财出 卖人格和良心;为了钱财有些父母杀害亲生骨肉;为了钱财有些儿女杀害自己的双亲;为了钱财有些兄弟自相残杀等如是数不胜数的一幕幕悲剧。谁不希望这些悲剧 远离自己呢?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佛教提倡“少欲知足”,难道有错吗?如果你能驾驭自心,财富不仅于你无任何害处,而且会帮你积累无尽的福报;能饶益 无量的众生。因此,许多大乘经教中说,一个拥有菩提心和通达空性智慧的菩萨,即使享用无尽的财富,不但不会骄奢放逸,而且能自利利他。所以,“少欲知 足”,是对某种特定的对象而说的。因此,仅凭“少欲知足”一句话,说整个佛教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等的结论是可笑至极的。

另外,佛法中并没有说任何人绝不可求财,因布施立为六度之首;三种布施之中财布施又在第一位,而要行财施自然要求财,其实这个道理并非很难理解。不仅如 此,在很多经论中说,具备人天七德之身是修法最好的身体,七德是指种姓高贵、形色端庄、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施富足和智慧广大。请注意,这里说财施富 足为学修佛法的主要条件之一。由此可知,佛教并非不分皂白而破斥求财。

因此,佛经中并没有否定物质财富,只是强调我们必须要明白如何运用物质财富之道及物质财富的本质。若是这样不仅能成办自己和他人的义利,而且不会引发巨大 的痛苦。也就是说,对今生而言,寻求物质财富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多快乐、更幸福的生活,所以,为了物质财富舍弃一切,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譬如寻求 服装,本来应该是为了保护和庄严身体的,但是如果为了衣服而舍弃身命,不是很愚蠢的行为吗?

如果你是一个相信有来世的人,那么更应该明白只为现世的利益而做一些违背因果的事,或者以非法手段谋取物质财富,则会引发多生多世的痛苦。所以,应该禁止这种有害无利的求财行为而学习如理运用财富之道。

另外,我说应了知财富之本质的意思,是说要明白自己以辛辛苦苦所赚的物质财富,并不属于独自一人,而是“五家所共”的,所以,要了知无常为无常的实相。也 就是说,物质财富是属于火、水、帝王、盗贼、怨敌五家共同的财产。这五家都不能夺走的财富,乃是七种圣财:即信、戒、闻、施、慧、忏、悔。因此,佛法教到 我们,应该把能带来极大幸福或无量功德的七种圣财要作为最主要的目标,而若不留声会引起无数痛苦的物质钱财要作为追求圣财的辅助条件。另外,虽有以四缘或 者四分圆满合理求财之道等很多,但恐文繁,故暂不赘述。

总之,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修行的人,最终目的虽是解脱成佛,但解脱与成佛并非以一世两世能成办的,而需要辗转许多增上生之生世。因此,佛法并不要求每一个学习佛法的人,都无条件地完全舍弃物质财富等可以成为增上生之因的有利条件。


(8)问:真实感谢您慈智老师!通过您的开示我也似乎明白了“佛法是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之说,纯粹是对整体佛法缺乏正确认识的一种表现。但是我还要向您请教一下,我该如何理解佛法中所讲的“少欲知足”不是属于一种懒惰的心理呢?

答: 其实少欲知足与怠惰心理,不但不一样,而且毫无相同之处。很明确,如上所说“少欲知足”,是指那种预防自他一切众生导致痛苦的觊觎心理,或者防控那种不正确思想的一种心理状态的正面心理。 但“懒惰”,是一种不求上进的心理。

“ 懒惰”,有一般世人的理解和佛法的理解两种。若按第一种解释,所谓“懒惰”,是指不爱劳动和工作,或者不勤快,或者什么事都不愿意干的心理状态,是一种负 面情绪;而“少欲知足”是指一种不觊觎的心理状态,是正面情绪,所以,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若按第二种理解,或者依佛法来解释,更无相同之处。《入行论》中说:“懈怠耽劣事,自轻而退怯。”正如文中所言,懈怠,或者懒惰,是指不热衷于修习有意义 的事,或者爱着凡俗卑劣事物的心理,以及以像我这样的人怎能做出有利之事等为理由而看轻自己、畏怯不敢去做有坚实价值的心理状态。而“少欲知足”,是不令 从事无义之事而使人愿意去做有意义的事的一种心理。总之,如果你把“懈怠”,当做一种什么都不愿意去做的心理,而“精进”,是不分善恶,面对任何事都不肯 放弃的贪图心理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没有弄清楚懈怠与精进的真实内含,《入行论》中说:“进即勇于善。”如文中所言,精进是一种热衷于行持对自他都有意义 的心理状态,此心即是一切功德之因,所以,月称大师说:“功德无余皆随于精进。”但是对自他一切众生都有损害的那种耽着于凡俗卑劣的心理状态,在佛法中不 但不称做“精进”,而且称之为“懈怠”;这种懈怠心理,不但不会成为使自他一切有情众生健康发展的动力,而且只会带来更多的危害。《念住经》中说:“谁有 诸烦恼,独本谓懈怠,若有一懈怠,此无一切法。”这就是说,如果不精进而随着懈怠转,那么只有一切白法悉当亏损,退失一切现时与毕竟士夫义利。关于这方 面,要讲的东西虽然很多,但恐文繁,故暂且不欲赘述。


(9)很 多人都说,西方人因为主张一个人的苦乐好坏都在于自己,所以有了今天的物质发展;而藏族人因认为一切都在于业力,过分相信业因果报,所以,导致经济落后。 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有人还说,如果过分相信因果法则,则会使人变得消极、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废。您觉得这种说有道理吗?

答: 我觉得这种结论,是一种未经过细密研究而做出的思想产物。若能细心思考,便不难发现这种想法不堪一击。因为现在不仅西方人自己也已经意识到原有西方式的发 展存在着许多弊端,而且在西方也很多有识之士,一再要求重新考虑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以上的这种结论,可以说是从未细心考察过国际现状的一种表现。另 外,过分相信因果的说法,不太符合逻辑规律,假如因果是不存在的,那么相信它纯粹是迷信;如果因果是事物本质的实相,那么无庸置疑,否定它就会引起不可思 议的灾难。那么,“因果”,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因果的存在是肯定的,这一点本可以由因明和中观的千百正理来论证,但我觉得暂时你未必能听懂;其实我们在现 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许多因果不虚的例子,但我不打算在这里讲述。

在这里我想与你分享一下,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著名教育家、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 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的佛弟子科学家潘宗光的一些话:“在这之前我对佛教是不了解的,认为它可能是迷信的、消极的、不科学 的。”又说:“虽然佛教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 异曲同工之妙。”又说:“我越读越觉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来,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性空”,本来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佛陀就是觉悟到宇宙的本质及自然规律 的真理。”

佛法的精妙与因果不爽的道理,并非必须依靠科学来证明,或者不是不依靠科学就不能论证,而是因为现在很多人迷信科学,所以,也许这样一个世界顶级科学家对佛教的看法,能防止那些既不懂佛教,亦不懂科学的人们无端地批评佛教与科学水火不相容的盲下结论的愚蠢行为。


(10)现在我已明白了大概的方向,非常感谢!还有一个问题要向您请教:因为佛教要求每一个修行者不仅每天都要思维轮回的痛苦,而且还要观修死亡无常的法则,因此有人说,佛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宗教,请问我们该如何解除这类疑惑?

答: 正如噶当派大格西噶摩巴所说:“若事实上无病,作如是修,虽成颠倒。然遭三毒极大乾病之所逼迫,病势极重,我等竟无能知自是病者。”假若轮回不是痛苦,那 么当然不应该观它为痛苦;如果生命事实上不是无常,那么观它为无常,当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如果轮回本身是痛苦的,那么即使不观它为痛苦,但痛苦的性质并因 此而变得不痛苦;如果你不相信无常就不会死的话,那么不信是最好的选择。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如果你不观修无常、不了解无常的本质,不仅给你带来很多无法 挽回的遗憾,而且因此而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事。因此,观修无常不仅对你没有损失,而且使人成就许多有意义的大事。其实若能静下心来思考,这些道理并非如此难 以了知。

如果你认为,由于要求思维死亡无常或观修轮回痛苦,说佛教是悲观的宗教,那么就说明你缺乏思考。其实因为你思维无常或观修痛苦,所以,使你明白机遇的可贵 性,从而使你认识珍惜眼前的幸福、为获取更有意义的事而敢于更下苦功、最终能使实现自利利他的伟大事业。因此,真正的那种健康无垢的发展之动力,并不是贪 嗔痴三毒,而是人品和道德、慈悲心和菩提心、能明了是非取舍的智慧,以及热衷于善事善行的精进。

责任校对:吉朗久美

责任编辑:俄赛藏吾 万秀加羊   巴弄照   贡巴多杰


责任管理员:卡谢拉甲木措
审核人员:学校领导小组
编辑人员:卡谢拉甲木措,巴弄照,索热,成立尼玛,旦切朋措 .

共享:
61.4K

  评论( 1 )个。
评论发表框
评论者 验证码 mjbp 请输入验证码!不能大于四个字!不能小于四个字!
输入内容! 不能小于三个字!不能大于三千字!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三千个字,已输字数      
 
  如何解除修出离心与经济发展思想之间的矛盾?   评论者: aa 时间:2024/3/28
感谢这篇文章,也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
  页面1/1
浏览总数
23532289
 
联系方式:    电话:  15283703999    E-mail:QQ:3267109906
版权归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