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因明学的知识
1.因明学定义:即关于宇宙万法及人生因果的哲学与逻辑。
2.藏传因明学的历史: 创始于古印度尼也耶学派, 后来由佛教的历代大师, 通过辩论逐渐发展创立的。
吉美坚赞学校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因明学。因明学,是一把通向智慧的利剑,也是打开其他学科的金钥匙。吉美坚赞、慈智加措、永登加措,都深受因明学的恩泽。1994年刚刚开学不久,学生们学习了简单的拼读,和一些基本的文法,吉美坚赞校长就迫不急待开设了辩论场,每一上午半小时,下午半小时。
当时,高原上的人们惊奇地看到,在拉加寺院旁边,这个十分寒酸的——只有两个教室和一间办公室的校园里,俗人可以对僧人拍着巴掌,小孩可以对成人拍着巴掌,一式一款地辩论。人们一边看着,一边心里在想,这样成吗?历史上可从没有僧人与俗人公开辩论的场面啊!
这种奇观一直持续到了现在,十四年,辩论的群体,有几十个人,到几百个人,那种热烈的场面,戏剧化的情景,让人想到古希腊,想到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得的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通过辩论,发现着真理,发展着民主学说,为人类引领了一个辉煌的文明时代。
生活在内地的,或者世界其他国家的学生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就在我们这个时代,在青藏高原黄河源头的一个小山下面,有一群脸庞被山风吹得黑乎乎的,嗓子被酥油润得清亮亮的学生,会以这样一种古典而又戏剧化的辩论方式,学习着他们在课堂上不易学到,但对于心灵成长至关重要的学问。他们思想敏锐,头脑清醒,心灵纯善,性情开朗,记忆力超强,掌握知识的速度惊人。他们中间,有穿着红色袈裟的僧人,有穿着藏袍的牧人的孩子,有穿着西装的成人,有穿着牛仔裤的儿童……
这就是藏传因明学中的因明论式。这个论式,可以应运到所有课题的探讨中去。而吉美坚赞的学子们,熟悉地掌握了这个论式,每天用这个论式,辩论所有学科的内容。比如诗学,数学,甚至英语,汉语等。他们以辩论的方式完成作业,增长知识,增强记忆,拓展思考能力,全面开发大脑;以辩论的方式,激发了汲取知识,探求真理的极积性,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培养人格平等,博爱,帮助他人增长智慧。
吉美坚赞学校教育,还以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达人生宇宙的大问题,及微观心理世界的真实状态,破除了人生的诸多障碍。你要是让吉美坚赞的学生,轻易地认同什么,或者盲目的否定什么,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已经在心灵深处,有了自己稳定的标尺:他们以辩论的方式,了解大自然的一切物质现像的构成,及人类感观世界的性状,了解了生命与物质的无常,了解了因果从来不虚,了解了什么是矛盾的,什么是同一的,了解了有和无的内含涵,了解了“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了解了人类的思维规律,了解了心理世界的微妙变化,了解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以辩论的方式,了解了作为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何去做。
因明论式与三段论
人类社会中,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辩论。所有的辩论,都可以固定的因明论式来辩。只要熟识了因明论式,心智没有太大的障碍,就可以参加辩论。
因明论式和西方的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有相似之处。
举一个三段论式的例子:
大前提:凡是白色都是颜色。
小前提:白海螺的颜色是白色。
结 论:白海螺的颜色是颜色。
此中共有三词:白色,颜色,白海螺的颜色,颜色是「大词」,白色是中词,白海螺的颜色是「小词」。可以看出,三段论法的构成是:
大前提=中词+大词
小前提=小词+中词
结? 论=小词+大词
而一个完整的因明论式,也有三词:前陈=有法,后陈=所立法因=理由。例如:
白海螺的颜色
应是颜色
因为是白色」
此论式中,白海螺的颜色是前陈,颜色是后陈,白色是因。
前陈又称作有法、诤依,相当于逻辑中的小词。
后陈又称作所立法,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大词。
因就是理由,相当于形式逻辑中的中词。
因明论式与三段论法的构成比较如下:
前陈+后陈,因故
或:有法+所立法,因故
即:小词+大词,中词故。
宗=前陈+后陈=有法+所立法=小词+大词=结论。
前陈+因=有法+因=小词+中词=小前提。
因+后陈=因+所立法=中词+大词=大前提。
因明论式的实际运用
在吉美坚赞学校,每天上午十一点半到十二点,下午五点半到六点,是辩论课。孩子们学完了半天或一天的课程,把所有的书本都放下,涌出教室,聚集在开阔的辩论场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别人辩论。每天辩论的内容,基本上是当下所学因明学中的论题,或者其他课程中的问题。孩子可以找大人,僧人可以找俗人,那种热烈的,激昂的场面,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辩论一开始,先确认辩论的主题。先由攻方提出辩题。
攻方:滴——有人这样认为,凡是颜色都是红色。
守方:同意(或者不一定)!
这是开场的仪式。滴是文殊菩萨的心咒,代表智慧,表示辩论的目的是在于增进双方的智慧。
接下来才是正式辩论的第一步:
攻方:你认为,凡是颜色都是红色吗?
守方:同意(假设)!
攻方:白海螺的颜色,是红色吗?(给出破式)
守方:为什么?
攻方: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啊!(给出根本破式)(你不是认为所有的颜色都是红色吗)
守方:因不成。(守方不同意白海螺的颜色是颜色)
攻方:我们还以白海镙的颜色来说,它总是是颜色吧,因它是白色。(给出立式)
守方:因不成。(守方此时不同意白海螺的颜色是白色)
攻方: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白色,因为与白海螺的颜色是一致的缘故。(给出立式)
(此处白海螺的颜色与白海螺的颜色是一致的,是依据基本公理:“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是自己与自己为一”。
守方:同意(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白色)。
此时守方找不出此论式的矛盾,只好承认。然后,攻守双方将论点逆回作一清点并确认:
攻方:以白海螺的颜色作为有法,应是颜色吗?
守方:同意(白海螺的颜色应是颜色)。
攻方:以白海螺的颜色作为有法,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的缘故。(第二次重申根本破式)
守方:同意(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红色)。
至此,守方同意前述根本破式: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以上第一阶段的辩论,由于守方主张凡是颜色,都是红色,攻方就选出白海螺的颜色,作前陈(诤由、有法)给出破式: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逼使守方不得不承认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红色,这便是应用归谬法,且像数学运算一样,进行严格的推论。
接下来,攻方开始给出第二阶段的立式:
攻方:以白海螺的颜色作为有法,应不是红色,因为是白色故。
守方:不周遍!(凡是白色一定不是红色]。(守方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凡是白色应遍不是红色,因为白色与红色二者无共同元素故。
守方:因不成。(此是不同意白色与红色二者无共同因素)
攻方:白色与红色二者应无共同因素,因为白色与红色二者相违有缘故。
守方:同意(白色与红色二者无共同因素)。
在这阶段的辩论中,攻方,一步步推理,得出:白海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守方同意后,攻守双方将第二阶段的论点逆回并确认:
攻方:(那么就是说,你承认)凡是白色,应都不是红色啦?
守方:同意。
攻方:以白海螺的颜色作为有法,应不是红色吗?
守方:同意。
至此,守方同意攻方第二阶段所说的:白海螺的颜色应不是红色。紧接着,攻方提出开始段所说的:白海螺的颜色应是红色,使守方前后矛盾:
攻方:以白海螺的颜色作为有法,应是红色,因为是颜色故。(第三次重申根本破式)
守方:不周遍。(此时,守方看到结论不对)
攻方:凡是颜色,应不全是红色吗?
守方:同意。
至此守方抛弃自己原先的主张:凡是颜色都是红色。
攻方:(根本立宗)终结了!
此时,表示,守方的根本立宗被破了,
结来自藏文tshar,表示守方的根本见解(立宗)被完结了。双方完成了为对方和自己增长智慧的目的。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有人说:以白海螺作为有法,应是白色,因为是白海螺故。
攻方:以白马作为有法,应是白色,因为是白马故。同理周遍。
守方:同意。
第一阶段,守方同意攻方的破式:白马应是白色。
攻方:以白马作为有法,应不是白色,因为不是色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以白马作为有法,应不是色,因为是生命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以白马作为有法,应是生命,因为是马故。
守方:同意。
第二阶段,守方同意:白马不是白色。与第一阶段相矛盾,因而守方的立宗被终结了。
关于颜色的辩论还可以进行以下的方式:
攻方:以白海螺作为有法,应是颜色,因为是白色故。汝许因成。
守方:同意。
此时,守方同意攻方的破式:白海螺应是颜色。汝许因成,是指汝(守方)同意:白海螺是颜色。所以,此处守方不可回答「因不成」。
攻方:以白海螺作为有法,应非颜色,因为不是大种(五大,构成世界的五种元素,地水火风空,叫做大种)所造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以白海螺作为有法,应不是大种所造,因为是大种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以白海螺作为有法,应是大种,因为是地大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以白海螺作为有法,应是地大,因为是海螺故。
守方:同意。
这个阶段,守方最后同意攻方的立式: 白海螺应非颜色。 与第一 阶 段相矛盾,因而守方的立宗被终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