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教育奇葩——吉美坚赞学校

青藏高原的教育奇葩——吉美坚赞学校

文/杨东平

2011-05-15 21:59:10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终于说到吉美坚赞了。然而,越是想郑重详尽地介绍,就越是难以下笔;强烈丰富的刺激仍然令人兴奋,却难以清晰地表达出来,因为吉美坚赞是一个传奇。

   吉美坚赞1965年出生于普通藏族牧民之家,接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并在塔尔寺出家。在青海民院的学习经历,使他意识到作为一个藏族人对本民族文化无知的缺陷,于是发愿投身藏民族教育,放弃在北京的机会,回到青海玛沁县创办民办学校。

吉美坚赞在吉美坚赞学校

       1994年在神山之脚、黄河之畔建立的“吉美坚赞私立学校”,现名为“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是青海藏族的第一所民办的福利学校,它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 异之处。学生小的十来岁,大的四十来岁,有教无类。6年学制中前3年为基础部,后3年为职业部,涵盖了公立学校小学到职高的教育内容。学生们既要学习藏族 传统文化,也要学习汉语、英语、计算机、数理化等。职业部分设藏语高级班、藏医、藏式工程建筑、唐卡绘画、计算机等5个专业班。经考试录取的学生免费就 读,孤残和特困儿童的全部费用由学校资助。学校开办以来声名远播,不仅为藏区的学生热选,需提前3年左右申请,甚至有西宁的学生转学而来。

    吉美坚赞学校是一所僧俗合一的男校,目前800名学生中,僧人约280名,包括来自藏、青、甘、蒙各个寺院的20余名活佛,一视同仁地与其他学生共同学 习。开始很多人不解,既怕会影响僧侣的宗教戒律,又怕影响公共教育的非宗教性。吉美坚赞说,他的愿望是让僧侣接受现代教育,让普通学生接受藏民族传统教 育。否则,僧侣到哪里去学习汉文、英语、计算机呢?实践证明他的创举是成功的,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藏文化学养深厚的学生,出版了60多本论文集,将207 名毕业生进入大学,还培养了80余名具有现代素养的寺庙管理人员,以及一批优秀的藏族教师。

不同年龄的学生

       吉美坚赞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汉藏教育的融合。为改变公办学校藏族文化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他的方案是尊重传统智慧,将千百年 来行之有效的寺院教育的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开设因明学、藏语语法、修辞学、天文历算、声律学、辞藻学等藏文化传统课程,重视背诵经典,重视诗 歌写作。最特别的是他将寺院中辩经的学习方式引入学校,学生每天上下午在操场各辩论半个小时,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形式的辩论,有效地促进了 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和认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成为吉美坚赞学校最引人关注的独特风景。这一教学方法正在得到传播,为青海藏区其他的民族学校所模仿 学习。

       每周四下午定期举行、师生共同参与的“智力竞赛”,是学生翘首以盼的盛大节日。从各班抽取学生举行一对一的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科学知识问答,汉英对话, 讲笑话,写字与绘画,脑筋急转弯比赛,以及才艺和歌舞比赛。那天我们看到的现场,学生自由提问的辩题之一,是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因内乱而被杀害对藏族 的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另一个提问是你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哪个更重要?学生的口才和才艺出色,自编自演的舞台小品活泼幽默,表演能力极强,现场高潮迭 起,笑声不绝。在注重背诵、写作的严格训练之时,辩论和表演所体现的开放性,在释放和促进个性发展,这就是传统和现代教育优势的有机结合。

操场辩论

多对一的辩论

智力竞赛

        学校的藏族教师英语口语和汉语之好,都令人难以想象,远高于内地的农村学校,其中不乏藏学的高级学者。同样不可思议的是他们长期不取分文,把教学当做修 行,真正达到了无私的境界。直到最近一二年得到社会支持,专任教师才发1200-1800元的月薪(公办教师工资标准为4000多元)。学生对教师发自内 心的崇敬和追随,是吉美坚赞学校教学质量高的核心因素之一。学生充满自信心、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之刻苦勤奋,是在其他学校佷难见到的。

     为满足草原深处牧民女童的教育需求,2005年又在距男校26公里的神山之下创办了“拉加草原女子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全免费的小学,已有500多名学 生。与男校不同,女子学校为民办公助的办学体制,由教育局提供全部教育经费。藏族女孩的妙曼歌舞和操场上的热烈辩论,同样令人难忘。

       果洛大草原的教育传奇还有许多方面,例如,学校勤工俭学举办的奶酪厂的产品,也成为远销国外的优秀品牌。在这里我们遇到了来自北京的长期志愿者。作为民间教育创新的优秀典型,吉美坚赞学校的教育模式有待更多的研究和解读,也有待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汉语课

英语课:爱丽丝漫游奇境

神山下的女子学校


杨东平,男,1949年9月生,北京理工大学教 育研究院教授、博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自然之友理事长。主要研究 方向为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曾任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总策划。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 化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改造、教育公平等问题并参与实际行动。


责任编辑:   俄赛藏吾    万秀加羊   巴弄照   贡巴多杰

编辑者::   卡谢拉甲措 时间:   2015-07-07 浏览: (21404)